客服電話
在線客服
Online
公眾號
回到頂部
1、 湖北增加投入強化能力建設 3年建成監測預警體系
中國環境報通訊員余桃晶 武漢報道 記者日前從湖北省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獲悉,湖北省擬用3年時間全面建成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湖北省環保廳廳長李兵強調,要按照環境保護部與湖北省合作協議確立的目標,抓住機遇,推動湖北環境監測能力發展。
李兵說,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制度建設中的基礎,要加大環境監測投入,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力爭把環境監測部門建成信息性、權威性的發布平臺。
根據《湖北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總體規劃綱要(2009~2012)》,到今年年底建設完成大氣自動監測站點;到明年年底,所有省轄市、80%的縣(市、區)級環境監測站將達到國家環境監測站標準化要求;到2012年底,建設完成地表水和噪聲自動監測站,全面建成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此外,湖北省計劃投資572萬元率先在武漢市進行灰霾污染因子監測能力建設,投資經費3910萬元用于湖北省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建設。
1、江蘇太湖流域再建55個水站
針對太湖今后仍有可能大規模暴發藍藻水華的現狀,江蘇太湖流域年底前還將建成55個水站,以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工作。這是從近日在寧召開的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議上獲悉的。
據介紹,截至5月,太湖沿湖6個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藻類密度未見異常。衛星遙感共計監測到藍藻水華現象19次,與去年同期相比,累計面積、平均聚集面積和最大面積均有所下降。5月份藍藻聚集現象主要集中在西部湖區、梅梁湖和竺山湖。其中,竺山湖南部近宜興沿岸水域藍藻聚集頻次及藻密度均相對較高。總體看,5月份太湖藍藻聚集情況較去年同期有較為明顯減輕,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但是,太湖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在整個太湖水治理進程中依然利害攸關。省環保廳已經組織實施太湖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網、太湖藍藻預警監測系統、江蘇省太湖監測中心站、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等重點工程建設,并盡快落實運行細則,以保證太湖流域已建成的72個省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在太湖監測預警和區域補償中發揮積極作用。為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工作,下半年,太湖流域還要建成55個水站。
2、全國城(cheng)鎮(zhen)污(wu)水處(chu)(chu)理(li)設施一季度建設運行情(qing)況(kuang)顯(xian)示,近八成縣(xian)城(cheng)沒(mei)有污(wu)水處(chu)(chu)理(li)廠(chang)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曉星 北京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期通報了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009年第一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及部分重點建制鎮(以下簡稱“城鎮”)共建成污水處理廠1590座,處理能力達9204萬立方米/日。全國在建城鎮污水處理項目1885個,設計能力約5517萬立方米/日。目前,全國仍有約1/4的設市城市和近80%的縣城未建成污水處理廠。
在國家不斷采取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推動下,2009年第一季度新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61座,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368萬立方米,日處理能力增加了70萬立方米;新開工項目61個,處理能力為112萬立方米/日。截至2009年一季度,浙江、河南、山東、江蘇、寧夏、貴州和新疆7個省(區)的設市城市都已建成污水處理廠。但目前全國仍有167個設市城市未建成污水處理廠。中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相關省份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仍十分艱巨。縣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全國有398個縣建成434座污水處理廠。太湖流域、三峽庫區等地區重點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據了解,當前我國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全國仍有約1/4的設市城市和近80%的縣城未建成污水處理廠。二是有80座已投運一年以上的城鎮污水處理廠負荷率不足30%,其中,因季節性停運的約占20%;設計規模過于超前的約占5%,設施改造、檢修約占5%。污水收集管網不配套,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三是有近12.5%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低于150mg/L,污染物削減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四是本季度仍有部分城鎮污水處理廠因工業廢水超標排入,進水化學需氧量濃度超標,有的進水平均化學需氧量濃度超過3000mg/L,致使污水處理廠不能達標運行,也給設施運行安全帶來極大隱患。五是仍有近20%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化驗和報表不規范,或不具備基本化驗能力,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檢測。
3、總(zong)站召開噪聲例行監(jian)測技術規(gui)范研討與編制工作(zuo)會議(yi)
為了提高(gao)噪(zao)(zao)聲監測(ce)(ce)技術水平,規范例行監測(ce)(ce)程序,并解決噪(zao)(zao)聲例行監測(ce)(ce)點位調整工(gong)作(zuo)中出(chu)現(xian)的問題,
與會(hui)人(ren)員結合實際工(gong)作(zuo)經驗對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例行(xing)監測(ce)的(de)(de)點位、頻次、時間、結果(guo)評價(jia)和結果(guo)表(biao)征提出(chu)了很多很好的(de)(de)意(yi)見和建議。會(hui)議認為(wei),近年來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標準不(bu)斷推(tui)陳(chen)出(chu)新(xin)對推(tui)動(dong)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監測(ce)與防(fang)治起(qi)到(dao)了積極作(zuo)用,同(tong)時由于(yu)部分標準的(de)(de)新(xin)舊交替也導致(zhi)了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監測(ce)的(de)(de)某些技術(shu)(shu)依據頭緒復雜不(bu)利(li)于(yu)基(ji)層操作(zuo)。在《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監測(ce)技術(shu)(shu)規(gui)范(fan)》未出(chu)臺前,總(zong)站編制《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常(chang)(chang)規(gui)監測(ce)相關技術(shu)(shu)問題暫行(xing)規(gui)定》有(you)利(li)于(yu)解決當前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常(chang)(chang)規(gui)監測(ce)中遇到(dao)的(de)(de)技術(shu)(shu)問題,指導、規(gui)范(fan)全國(guo)噪(zao)(zao)聲(sheng)(sheng)(sheng)(sheng)常(chang)(chang)規(gui)監測(ce)工(gong)作(zuo)。
總站(zhan)將在本次會(hui)議研(yan)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噪(zao)聲(sheng)常(chang)規監測相(xiang)關技術問題暫(zan)行規定》,并盡快頒(ban)布執行。
1、 蘇州800萬立方米七子山新填埋場啟用
庫容800萬立方米的七子山垃圾填埋場擴建工程一期正式啟用,該填埋場同時還多了一個“身份”――環衛科普教育基地。昨天上午,七子山填埋場擴建工程暨環衛科普教育基地啟用儀式在七子山填埋場舉行。
據了解,新啟用的垃圾填埋場提前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置以“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的預期目標,在生活垃圾終端處置方面已經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標志著老的垃圾填埋場“壽終正寢”。
“服役”16年,老場“吞下”560萬噸垃圾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市的生活垃圾產量也在迅速增長。據統計,1995年蘇州市區生活垃圾處理量為26.59萬噸,2006年達到91萬噸,2007年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10萬噸,2008年為117萬噸。從2003年開始,市區唯一的處置終端七子山填埋場就已經連續超負荷運轉,最初設計填埋場的庫容可以維持至2008年,由于生活垃圾量的猛增,填埋場庫容提前告罄。目前,我市年生產垃圾總量達到130萬噸左右。
為解決快速增加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問題,進一步提升我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置水平,我市在啟動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的同時,同步規劃對七子山填埋場的高標準原址擴建項目。
老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于1992年6月動工,1993年7月投入運行,設計服務年限15年,至今已安全運轉16年,累計填埋垃圾量560多萬噸。老七子山填埋場是蘇州市區第一座、也是2006年焚燒廠啟用前市區唯一的無害化處置終端。在新場啟用的同時,老填埋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新填埋場的“粉墨登場”,將提前實現我市生活垃圾處置以“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的預期目標,也標志著蘇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置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總投資3億多,擴建方案節約340畝土地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在蘇州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另擇新址并不容易。 2006年,啟動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原址擴建工程,該工程總投資3.39億元,采用在老填埋場的基礎上,豎向堆高和向北水平拓展相結合的擴建方案,該方案節約了340畝土地,是國內第一個在老場基礎上進行豎向堆高擴建的填埋場。
擴建工程新增庫容800萬立方米,按平均日處理生活垃圾1600噸測算,預計可以服務16年。平均每人每天產生
為確保今后10多年全市生活垃圾的全量無害化處理,同時彌補老場存在的諸多問題,擴建工程采用現代化衛生填埋技術,并嚴格按照建設部《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標準》設計、施工,整個工程達到了一級填埋場標準,并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xin)啟用(yong)的(de)填埋(mai)場采(cai)用(yong)了最先進安(an)全的(de)防滲系(xi)統、先進的(de)滲瀝液收集導排(pai)和處理系(xi)統、完善(shan)的(de)雨污分(fen)流系(xi)統,同時填埋(mai)氣體(ti)繼(ji)續通過(guo)收集發電,減少(shao)溫(wen)室(shi)效(xiao)應,實現能源(yuan)的(de)循環再利用(yong)。在完備的(de)防塵、防臭措施、綠(lv)化及生態修(xiu)復措施下,對現有(you)的(de)填埋(mai)設施的(de)不(bu)斷完善(shan),防止對環境造成(cheng)不(bu)良影響。
由于工程(cheng)整體實(shi)施年限較長、結合安全穩定運(yun)行需要,七(qi)子山填埋場擴(kuo)建工程(cheng)項目(mu)將分四期進行建設。主(zhu)要包括庫區工程(cheng)、滲瀝(li)液處理廠、水平防滲系(xi)統、生(sheng)活管理區及生(sheng)產區等(deng)部分。
垃圾(ji)焚燒又能(neng)發電又能(neng)節省填埋空間
新啟用的填埋場在諸多關鍵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這也必然帶來了很多“新氣象”。市環境管理處處長姚鳳根介紹,新填埋場庫容總量增一倍,蘇州目前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達到3600噸,其中三分之二被焚燒處理用于發電,三分之一被填埋,被填埋的垃圾總量達到1200噸左右。在老填埋場時代,只有40%的生活垃圾進行焚燒,其余的大部分垃圾被填埋,占用了較大空間。姚鳳根表示,生活垃圾終端處置的良性發展方向是進行無害處理以及資源再利用,同時,利用盡可能少的空間處置盡可能多的生活垃圾。
新填埋場在原有3個日焚燒350噸火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個日焚燒500噸的火爐,日焚燒處理垃圾能力增加到2050噸。據測算,焚燒垃圾可以使垃圾的容量縮減90%;同時,每噸生活垃圾的發電量可以達到380度,經過特殊裝置可以直接進入電網。蘇州的生活垃圾進行焚燒可以帶來每年2億多度電,相當于節約8萬噸標準煤。還有部分垃圾進行沼氣發電,每天可產生5.6萬度的電能。
姚鳳根說,盡管生活垃圾(ji)(ji)經(jing)過終(zhong)端處置完(wan)成了華美轉身(shen),但是(shi)每年的(de)設備和技術投入也(ye)是(shi)不容忽視(shi)的(de)。減少垃圾(ji)(ji)量還(huan)是(shi)要(yao)從源(yuan)頭上進行(xing)(xing)控制,市民(min)要(yao)積(ji)極(ji)行(xing)(xing)動起來,樹立起環保意(yi)識,減少產生垃圾(ji)(ji)量。
作為環衛宣(xuan)傳教育基地,昨天(
2、 貴州重點污(wu)染源自動監(jian)控能(neng)力提高
本報訊 貴州省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自動監控能力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貴州省108家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中已完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的有92家,基本完成環保驗收并與環保監控中心聯網。在加大國控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力度的同時,貴州省已完成75家非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省控及治理工程項目等)的自動監控系統建設任務,實現與環保監控中心聯網運行。貴州省還對中控系統參數不全的城鎮污水處理廠下達了升級整改任務。截至目前,全省污染源企業建設自動監控系統的投入約9376萬元。
3、 浙江省平湖市垃圾焚(fen)燒發電項目即將投產
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在浙江省平湖市投資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即將投產。近日,平湖市市長翁建榮一行人來到德力西集團工業園,與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等座談時表示,感謝其為平湖市的環保工作做出貢獻。
翁建榮作為平湖市新任市長,原是嘉興市環保局局長,對平湖市的環保工作非常重視。他認為,德力西在平湖市投資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工程,是一個采用高科技手段“變廢為寶”的環保工程,既能凈化環境,又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今年4月28日,平湖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系統成功點火,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該項目由德力西長江環保公司投資建設和營運,2005年7月,該公司與平湖市簽訂了《投資協議書》和《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置協議書》。2007年8月工程開工建設,計劃今年投入試運行。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系統采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浙江大學開發的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將充分利用生活垃圾和油菜桿的熱值發電,一年可節約標煤7萬噸。該系統投入運行后能同時處理生活垃圾及農業廢棄物,減少了采用流化床工藝的用煤量,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同時,該項目設計的煙氣排放參照歐盟標準,二惡英排放量是國內標準的五分之一。
目前,該項目已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市政公用科技示范工程”,被浙江省列為“省重點項目”。
4、 環保部(bu):年底前國(guo)控(kong)重點污染源全安裝自動監(jian)控(kong)設備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30日在(zai)濟南督促各地環保部門(men)加強環境監(jian)測(ce)(ce)能(neng)力建設,發揮污染源自動監(jian)測(ce)(ce)系統(tong)作用,年(nian)底前國家重點監(jian)控污染源必須全面安裝自動監(jian)控設備。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在此間正在濟南召開的全國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能力建設與應用工作會議上作此表述。他說,“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項目進展良好,基本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截至2008年底,累計下達投資116.69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78.01%。
周建表示,隨著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項目的實施,全國環境監測能力有所提高,向建設具有我國特色的自動化、信息化的環境監管體系邁出了重要一步,“廢水靠看、廢氣靠聞、噪聲靠聽”的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初步形成了環保基礎能力建設與環保工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態勢。
周建指出,當前是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的關鍵期。污染源自動監測在治污減排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既是污染源監測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各級環保部門應切實強化“一把手”管理職責,加快項目的實施進度,今年年底前國家重點監控污染源必須100%完成現場端自動監控設備的安裝,并與本地監控中心聯網,爭取早日實現污染源信息的傳輸。
據環保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已建成324個省級、地市級監控中心,占全部應建設監控中心總數的89%。在10279個重點監控企業的7225個污水排放口、5472個廢氣排放口安裝了自動監控設備,實現對85.5%的國控重點污染企業的自動監控。(記者劉寶森)